中国目前发现的第一支毛笔,就出土在长沙市南郊左家公山一个战国战士的墓葬里,它用上等的兔毫做成,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毛笔实物。比传说的“蒙恬造笔”还要早两个世纪。唐代的长沙人欧阳询为初唐书法“四家”之首,永州人怀素号称“草圣”。而唐宋时期的顶级书法家如褚遂良、张旭、李邕、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等等,又无一不在湖南游历或生活过,且留下了他们的传世珍品。道州人何绍基,清代书坛碑派书家的主帅,开启了碑帖融合的创新之路。以毛泽东、齐白石为代表的现代书法大家,以恢弘气势又重振了湖湘书法艺术的雄风。因此,从书家艺术而言,湖南人可以骄傲地说“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有一条线通贯着大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万事万物都在这条线里面运行着,并感觉到自由自在。”可谓举族同好,千古一风,而贯通始终的正是一根线,一根引领我们从熙攘纷扰中超拨出来、领略宇宙、开掘生命、回归内心的缆绳!中国书法的线条里蕴含着阴阳、刚柔、虚实等中国哲学最核心的内容,因此,林语堂先生曾说:“中国美学的基础是书法。”千百年来民族审美思想的稳定性决定了中国书法是久不衰的生命,同时也让我们再找不到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如同书法一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想象丰富,辞采华丽,人神一体,神秘而美好。字势颀长,如窈窕淑女,优雅娴静,随意而作,率真朴质,神采飞扬,妙趣横生,笔触的转折与提案涌动着激情、充满着活力。 尽管南齐时的王僧虔(王羲之四世从孙),曾任湘州刺史,书法号称南齐第一,在唐以前对湖湘书法有些影响。钟繇以楷书名世,张芝以草书名世,王羲之以行书名世。 情绪表达、艺术感悟、品格关怀、哲学认知。心境所适,环境所容,情境所由,心性所游,才能引发创作灵感。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孱孱流水,美女相携,贤主嘉宾,那般惬意,提起笔来,文思泉涌,书如行云流水,清澈如镜,味甘似醴。从艺术感悟来看,宇宙万物之美,自然万象之美,无所不在。体味高尚,沐浴吉祥。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是万物之本原,同样贯穿于书法艺术的审美原则之中,凡是刚性的、动态的、热的、在上的、向外的、明亮的、亢进的、强壮的都是阳光之美;凡是柔性的、静态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晦暗的、减退的、虚弱的,都是阴柔之美。 创新是对历史的突破,对经典的突破,归根结底是自我突破。秦少游调侃地说:“我口所欲言,已言古人口,我手所欲书,已书古人手,不生古人前,偏生古人后”。我怎么不生在古人前面呢?前人走的路多了,要开辟新道路,几乎没有余地了,你还在老生常谈,惯性思考,肯定没什么出息。谈不上创新了。 马克思说过:“反思是人类最高贵的品格”。取决于自身具有敢为天下先的艺术胆识和勇气,得益于自身对时代思潮和审美走势的把握,得益于自身任性独立的艺术气质和天生的创造才能。 创新精神、屈骚传统、楚汉浪漫、大唐气象、理学新声,无不一一散发着历史弥新的灿烂光芒。创新的对立面是守旧。而不是传统,那根贯通着大宇宙的神秘线条一直流动与过去、现在、未来,从不曾僵化或凝结成型过!创新精神落脚点恰恰是在未来而不是在过去,从未被固定而永远处于创造本身之中,永远向未来敞开着无穷的可能性或者说可能的世界。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 编辑:周金秀 |